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4篇
  免费   292篇
  国内免费   117篇
财政金融   392篇
工业经济   230篇
计划管理   1187篇
经济学   1104篇
综合类   1033篇
运输经济   38篇
旅游经济   100篇
贸易经济   689篇
农业经济   625篇
经济概况   77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336篇
  2013年   394篇
  2012年   452篇
  2011年   582篇
  2010年   456篇
  2009年   339篇
  2008年   470篇
  2007年   464篇
  2006年   414篇
  2005年   286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usiness Horizons》2022,65(5):547-557
The legal and compliance departments in organizations have more influence than ever before. Why then are companies so vulnerable to legal liability? The problem may not be with talented legal professionals, but with the lack of legal knowledge held by MBAs and other business school graduates that make day-to-day decisions in modern organizations. Firms can close this knowledge gap and minimize legal liability by training their managers in legal astuteness—the ability of a manager to address legal issues successfully—by instilling four essential traits: respecting the rule of law, recognizing legal issues, resolving problems proactively, and reporting complex legal issues to experts. Job candidates should also be screened for traits of legal astuteness. A legally astute candidate, especially a graduate of a business school that requires legal education for all its students, can be a cultural ambassador for legal astuteness and a valuable liaison between legal and compliance departments and the candidate’s functional area. A legally ignorant candidate will require significant training and a frank assessment of the legal risk they bring to the organization. Modern firms in today’s legal environment face two choices: hire a legally astute manager now or deal with a compliance headache later.  相似文献   
2.
打造营商环境是促进经济的重要环节,提升营商环境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手段。论文通过引入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发布的《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2020)》,多角度对比分析成都与国内先发城市,发现成都在营商环境方面的优势与短板,最后得出改进措施,旨在为成都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目前我国面临着国际内外的复杂局势,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为此我们要深入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建立新的发展思路,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优化营商环境应实现建立服务型政府,实现企业经营环节的全覆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建立完善的商业系统生态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4.
医工交叉是医疗器械持续创新的基础动力,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升级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但医工交叉领域具有周期长、多方参与、投资巨大等特点,导致其失败风险高并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本文通过分析医工交叉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从法律保障的视角提出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制度建议,从科研工作者权益保障、资金托管安全和知识产权收益等角度综合保障转化成果,促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呈现出爆发增长并逐渐渗入各行各业。基于信息化的大背景,大数据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广泛运用,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大数据审计作为一种新型内部审计手段,具备独特的优势,将其运用到企业内部审计中可以较大程度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但是它也为内部审计带来了一定不确定性,进而增加其审计风险。论文就大数据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物流业稳中有进、变中求新的一年。面对严峻形势,我国物流业顶住下行压力,实现平稳运行,取得多方面进展。具体而言,一是社会物流需求增速持续放缓,总体运行缓中趋稳;二是物流需求结构持续优化,物流供给结构稳步升级,供需结构加速调整;三是科技应用引领数智化转型,科技赋能物流数智化、平台化;四是新兴的供应链服务企业向标准化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供应链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现代供应链成为新亮点;五是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升级,物流枢纽网络建设进入实质推进阶段,助力枢纽经济发展;六是物流业"走出去"空间加大,国际物流打开对外开放新局面,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与对外援助执行保持平稳有序健康发展;七是绿色物流配合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可持续物流取得新进展;八是物流政策落地,物流企业获得感增强,从业人员稳定性增强,物流营商环境持续改善。2020年,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物流业平稳增长的总体方向不会改变,物流业主要经济指标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物流业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差距,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在新的一年里,为更好地推动我国物流业发展,一要平衡物流稳增长与高质量发展关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要坚持目标导向,探索新时代物流业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三要突出新发展理念,推动传统数量型降成本向效率型降成本转变;四要深化产业联动融合,从低水平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高品质发展转变;五要坚持科技引领和技术驱动,激发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六要推进国家物流枢纽联盟工程和全国百家骨干物流园区互联互通工程,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七要配合"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国际物流合作与交流;八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国家与地方、市场与企业的关系,营造政府、企业与协会合力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相似文献   
7.
基于社会情感财富理论,本文以2012-2016年中国A股上市家族企业为样本,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一定制度情境下二代涉入对家族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二代涉入会抑制家族企业的创新投入,发生二代涉入的家族企业会更重视约束型社会情感财富,而该类社会情感财富会导致家族企业对创新投入持保守态度;制度环境对二代涉入与家族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从而会缓和二代涉入对家族企业创新投入的抑制作用;政治关联对二代涉入与家族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从而会加剧二代涉入对家族企业创新投入的抑制作用。据此,本文建议:发生二代涉入的家族企业不能为了加强对企业的控制而排斥引入外部优良人才或外部投资者,创始人应该注重二代成员对家族企业归属感等的培养,提升二代成员对延伸型社会情感财富的保护意愿;政府和家族企业必须共同努力推进市场化改革,藉此完善家族企业赖以生存的制度环境;家族企业应当尽量避免政治寻租等行为对创新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数据权益的刑法保护”问题,在理论层面上,可从“刑法解释论”和“刑法立法论”两种路径进行探讨。“刑法解释论”探讨路径以现行《刑法》罪名体系为出发点,主要任务是揭示哪些罪名的犯罪构成之设置是以“数据权益”为规范保护目的;“刑法立法论”探讨路径是在刑法立法层面上探讨立法者为在刑法政策上实现数据权益的刑法保护这一目的,动用刑罚禁止何种行为类型才具正当性的问题。然而,两种探讨路径都将依赖于“数据权益”的内涵确定以及法益格的认定问题,换言之,是刑法法益理论在数据权益刑法保护问题上的具体运用。《民法典》第127条并非是关于数据的确权性规定,且在民法理论界关于数据权益的法律属性存在诸多争议的状况下,“数据权益”内涵不明、法律属性不清导致其并不具备作为刑法保护客体的“法益”格。当前刑法理论界存在的关于“数据权益”的刑法类法益保护模式探讨路径,是对刑法法益保护方式的误读,并未触及“数据权益刑法保护”之规范层面问题的实质。“数据安全”法益观的探讨路径则不仅混淆了现象层面与规范层面上的“数据犯罪”概念的界分,也由于没有论证“数据安全”如何能够构成刑法的保护法益,而导致结论过于武断。在理论探讨上,应该明确作为行为客体的物理层面上的“数据”概念与作为保护客体的法益层面上的“数据权益”概念之间的区别,据此明确“数据权益的刑法保护”在规范层面上是否构成新问题。  相似文献   
9.
仿制药专利挑战机制是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核心环节。在现有规范体系下进行制度构建,存在同现行《专利法》抵触的问题,通过立法或释法活动化解这种冲突具有必要性。在解释学范式下对仿制药品专利挑战侵权拟制、侵权解释两种立法进路进行推演和反思,并辅之以制度体系、国际比较、法律政策、经济分析等视角,可得出拟制进路更为可行的结论。在拟制进路下进行制度构建,应遵循法律拟制技术规范,并妥善处理制度配套问题。  相似文献   
10.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of by Cameroonian firms on their performance. It uses the endogenous switching regression technique and propensity scores applied to micro-data from 639 firms in Camero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only 17% of firms adopt these measures, while on average 85% of firms produce solid, gaseous or liquid waste.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adoption of thes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increases operating costs while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he turnover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ductive capacity of the company. These increases are 39.11%, 58.6%, and 38.63% for operating costs, turnover and return on productive capacity of the company, respectively. However, firms can also suffer significant losses resulting from the non-adop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 fact, firms that do not adop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have their performance reduced by an average of 1.625 percentage poi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